西塞山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译文

王濬的战舰沿江东下离开益州,显赫无比的金陵王气骤然失色。大火溶毁了百丈铁锁沉入江底,石头城上举起了降旗东吴灭亡。人世间有多少叫人感伤的往事,西塞山依然背靠着滚滚的长江。如今全国统一四海已成为一家,故垒已成废墟只有芦荻在飘摇。

一天一诗词:《西塞山怀古》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注释

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洑,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

王濬:晋益州刺史。一作“西晋”。

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

王气:帝王之气。

黯然:一作“漠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轧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

寻:长度单位。

一片降幡(fān)出石头:王濬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

人世几回伤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

枕寒流:一作“枕江流”。

四海为家:即四海归于一家,指全国统一。

今逢:一作“从今”。

故垒:旧时的壁垒。萧萧:秋风的声音。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所作。是年,刘禹锡由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刺史调任和州(治今安徽和县)刺史,在沿江东下赴任的途中,经西塞山时,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感叹历史兴亡的诗。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比较严重。唐宪宗时期,唐朝曾经取得了几次平定藩镇割据战争的胜利,国家又出现了比较统一的局面,不过这种景象只是昙花一现,长庆元年(821年)至二年(822年)河北三镇又恢复了割据局面。此诗即为作者结合当时形势而作。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解读

刘禹锡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这是一首凭吊的诗作。西塞山位于长江边,形势险峻,是六朝时著名的军事要塞。唐长庆四年(823年),刘禹锡调任和州刺史途中,顺江而下,经过西塞山时,登临凭吊,即兴感怀,写下了此诗。诗人用高度概括的语言,讲述了曾在金陵建都的几个朝代的兴亡史,诗人写此诗的目的,意在借古讽今,希望能唤起统治者们吸取往日的教训,表现出诗人对国家的赤诚忠心。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mk体育

第一句,写的事是晋武帝命王濬,率领由高大的战船组成的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金陵王”指当时的东吴王孙皓,用“王气黯然收”来反衬王濬军队势如破竹的战斗力量。第二联承接上一联,直接描写当时的战斗情况。最终是东吴的“千寻铁锁沉江底”,这里的“千寻铁锁”借代吴东闻名于世的战船,但在王濬的攻势下,不堪一击,最后,东吴将士只得举出白旗,走出金陵城投降王濬。前两联的历史事实是,孙皓自以为凭借长江天险,又在江中暗置了铁锥,并用千寻长的铁链横锁长江,以为如此严密的防御与封锁,王濬无论如何也攻不破。而王濬采用大木冲断铁链,冲走铁锥,然后顺流东下,直取金陵。这一联诗,用语洗练、紧凑,将王濬之军与孙皓之军对比,又将孙皓自以为坚不可催的防御与他最后的迅速溃败作对比。在对比之中写出了双方的强弱,进攻的路线,攻守的方式,战争的结局。让读者既看到了胜利者摧枯拉朽的气势,也看到了失败者不堪一击的惨状。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在前四句追忆历史旧事的基础上,后四句则是诗人对这一段历史的感慨。诗人说,回忆这段往事是令人感伤的。从一个“伤”字可见,诗人侧重于对东吴溃败灭国这一面在发感慨。诗人在第六句把笔锋从史事上拓开,写“山形依旧枕寒流”,意思是说,当年的长江,仍然绕经西塞山而东流,从自然的角度说,什么都没有改变。但这句诗里用“寒”修饰水流,这与前一句的“伤”在感情上是相承的。用了“依旧”强调自然一切未变,但目的是暗中说明世事已经历了几朝几代,完全不再是当初的样子。历史的长江一去不复返,为六朝之短促而感伤已无济于事,借古讽今才是目的,所以,诗人在最后一联说,如今的大唐已是一统天下、四海为家的大国,可是,没有直说唐朝统治者应该如何从东吴灭国的教训去引以为鉴,而是写“故垒萧萧芦荻秋”。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其实,这句写景之诗,即委婉地说明了这个意思。“故垒”借代当年的战场,“芦荻秋”即秋风中的芦苇,用“萧萧”来形容景象的萧索。这里描写的是哀景,诗人让当朝统治者,面对这样的“故垒”,联系当时大唐的实际,各藩镇拥兵自重已经多年,“四海为家”的太平景象下,深藏着隐患,应该好好反思,吸取东吴的教训,懂得居安思危。通过景物的描写,来间接表达诗人的创作意旨,使全诗在最后一句,凸现出含蓄委婉的艺术魅力。此诗被誉为金陵怀古之作之“冠冕”,即肯定了它在思想内容以及艺术上不同寻常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