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4月4日,在那辆载着中国乒乓球队的大巴上,氛围显得格外沉闷和别扭。让人奇怪的是,大巴前排居然坐着一位美国人。
这位美国选手和中国队的运动员们之间,好像有一条看不见的鸿沟,把两边给分开了。
一开始,那个美国人想缓和一下场面的氛围,就主动且带着热情跟中国人说话,但没人理他。可能他感觉到这些中国人对他有点冷淡,于是这个美国人便沮丧地垂下了头。
就在这时,坐在后排的中国队队员庄则栋,突然站了起来。他压根没理会队友们通过眼神传来的劝阻,径直走向那位美国人,开始主动和他聊了起来。
庄则栋之所以鼓起勇气主动和美国人打交道,是因为他回想起去年毛主席跟斯诺讲的那番话,说中美两国人民完全有可能成为朋友。
这句话让他找到了鼓足勇气的力量。
聊着聊着,庄则栋压根儿没想到,自己那会儿心血来潮的一个动作,竟然让整个世界迈向了一个全新的道路……

【一、小球转动大球的“乒乓外交”】
1971年4月4日,世界进程迎来了一个重大转折。
在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美国选手科恩因为赶时间,一心想着快点到比赛场地,结果一不留神,误打误撞地坐上了中国队的专用大巴。
中国队的运动员们都严守纪律,再加上那时候中美还没建交,大家心里都绷着一根弦,没人敢跟那个美国人多说话,都保持着高度的警觉。可美国人天性就比较开放,所以科恩一开始虽然有点懵,但很快就调整过来了,他一点也不觉得自己的处境有啥尴尬的,还主动找中国运动员聊天。不过,中国运动员们呢,都只是默不作声地回应他。
这时候,中国队的一个选手,庄则栋,实在看不下去了。
他一向很热情,大步走上前去,主动展露笑容说:“尽管咱们两个国家政府间没啥交往,不过我坚信,中美两国的老百姓肯定能处成朋友。”
通过英语交流,庄则栋和科恩聊得非常投机,在即将分别的时候,庄则栋还特地赠送给科恩一块精美的织锦当作留念。
MK体育恩波利合作伙伴这一幕恰巧被在附近守候的新闻记者撞见,中美两国的运动员竟然不顾官方之间的紧张关系,私下里相处得很融洽。记者们心里都明白,这背后肯定藏着什么特别的故事。于是,他们赶紧写了报道,把这事儿传遍了全世界。
科恩一回去就跟队里说了这事儿,美方代表团听后是又惊讶又高兴。他们这才明白,原来中国人是可以打交道的。那时候,美国官方根据国际形势判断,觉得中美两国的外交关系没必要再这么僵着了,完全可以尝试走一条新路子。
说白了,美国人想跟中国把关系拉回到正轨上,但问题是,这二十年来两边一直没啥机会能私下聊聊或者接触接触。
现在来看,这两个选手之间的交往,不就是个绝佳的交流机会嘛?
接着,美国人叫科恩把一件美国队的运动衫送给庄则栋作为回礼。
美国乒乓球队的成员们借着这个机会,半认真半开玩笑地表达了他们未来想要到中国走一走的愿望。
这事儿也闹得沸沸扬扬。大家都在琢磨,中美这两个超级大国,关系上说不定要有大动作,要迈出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了。
庄则栋和科恩之间的交往,还有美国那边的友好表示,让中国代表团一下子懵了头,不知道该咋办。他们赶紧把这事儿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周总理,周总理又接着给毛主席汇报了。
毛主席对于改善中美关系与美国有着同样的期望,但之前双方缺乏一个合适的交流机会。当得知美国乒乓球队有意在比赛后访问中国时,他立刻果断地作出决定:“同意邀请美国乒乓球队来访,并且我们要抓住这个时机,迅速行动起来,以免错失良机!”
1971年4月10号,美国乒乓球的队伍来到了新中国进行访问。
在访问的时候,周总理明确表示:“你们这次接到邀请前来访问,为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交流开辟了新的道路。”
潜在的意思就是,中国乐意和美国成为伙伴。
美国人明白了周总理的意图后,美国乒乓球队刚刚离开,美国总统尼克松就迫不及待地让基辛格悄悄前往中国进行访问,他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中美两国的外交关系因为一个不起眼的乒乓球运动而开启了全新的篇章。
【二、尼克松来华前的实况直播准备】
1971年7月9号,基辛格悄悄地来到了中国。
周总理让熊向晖当他的助理,一起去跟美国人开会。
熊向晖在新中国还没成立那会儿,是隐藏在胡宗南身旁的顶尖卧底,给我党和人民军队帮了大忙。等到新中国成立后,这位厉害的特工就转行了,他开始专心搞外交工作。
在多次深入交谈之后,两国政府终于在7月15日对外公布了尼克松总统计划在下一年度访问中国的消息,这条消息一出,立刻在全球引起了巨大反响。
1972年1月份,美国那边派了个代表团来中国,主要是为了提前筹划好他们总统访华的一系列事情。
白宫方面,发言人齐格勒提到,尼克松来访时会有一大群记者随行,整个访问过程打算通过通信卫星实时播报出去。所以,他盼望中国政府能在这方面给予协助。
另外,他又着重指出:“在美国,电视几乎普及到了每个家庭,数以亿计的美国民众都希望在电视上亲眼见证总统阁下访问中国的场景。说起来,总统阁下本人对此也是特别。”
这个要求可给中方人员出了个大难题,跟发达的美国比起来,那时候的中国,好多地方连电都还没通上呢,就更别提电视这种在中国人眼里属于“奢侈品”的东西了。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还没能拥有自己的通信卫星,所以根本没办法进行实况直播。
所以,很多人感觉这是美国人在成心给我们找茬,想让我们在大庭广众之下丢脸,逼着我们让步,好让他们在之后的谈判里占据上风。
在这方面,周总理持有不同见解,他凭借独到的洞察力,察觉到了实时直播能为中国带来的巨大好处。要知道,在那之前,新中国由于长期闭关锁国,导致西方国家的人们对这个拥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国度几乎一无所知,甚至错误地将中国视为贫穷落后、野蛮不开化的地方。那时候的中国,在对外宣传方面渠道匮乏,国际影响力严重不足。所以,如果能妥善把握这次直播的契机,中国定能向世界展现我们文明、友善的形象。
所以,周总理马上决定,得想方设法把这事儿给办好。
为了把事情办得更快更好,周总理直接派了他的得力助手熊向晖来负责,让他跟美国人谈租用通信卫星还有转播技术的事。
周总理觉得,尽管那时候咱们国家的经济状况不咋地,租用通信卫星得花上一大笔钱,不过要是往远了看,这事儿肯定是划算的。
【三、周总理对熊向晖大发雷霆】
齐格勒一早就料到了熊向晖会来,他心里有数,中国人那会儿还没自己的通信卫星呢。
齐格勒就这样说明了情况:“总统阁下的访问行程大约是8天,这阵子租用卫星的费用估计得100万美元。但你们国家别担心这租用费,我们这边的卫星终端设备都准备得妥妥当当的,这些费用都由我们来出。你们就负责在北京、上海、杭州建好配套的地面设施就好啦。”
熊向晖听完之后觉得挺划算,心想这个方法既经济又方便,中方只需要投入人力和一点点资金,这买卖真的很值当。
你得明白,那会儿咱们国家的外汇储备也就三千七百多万美元,所以这100万美元,那可真是挺大的一笔钱。基于这个情况,熊向晖就答应了,让美国人全权负责技术上的事儿,咱们中国呢,就出个地面工程的小头,意思意思得了。
熊向晖满心欢喜地向周总理讲述那件事情,可平时总是和和气气的周总理,听完之后竟然大发雷霆,把他好好地训斥了一番。
熊向晖当场就懵了,心里直犯嘀咕,自己到底哪儿搞错了?国家眼下正紧巴着呢,自己好不容易给国家省下了好大一笔钱,这咋还不对了呢?
周总理瞧见他还没明白过来,就给他说明白:“怎么,100万美元就让你打退堂鼓了?你以为这只是钱多钱少那么简单吗?不是的,这事儿关乎咱们国家的主权!你在这个问题上,可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
说到这,熊向晖突然反应过来,自己刚才确实是太冲动了,把事情想得太容易了点儿。
美国人在咱们中国地盘上掏钱建卫星接收站,还在咱们领空里用他们的卫星,这不是明摆着侵犯咱们国家主权嘛!再说,大国之间打交道,一点点小事儿都可能让全世界对它们的看法大变,更别提中美这两个从“乒乓外交”起就让全世界盯着它们关系怎么发展的国家了。
这次咱们国家决定实况直播,就是想把咱们中国好的一面展现给全世界看看。但要是让其他国家知道,这次直播背后的卫星终端、地面设备还有那些高科技,全都是美国人弄的,那些本来就不太懂中国的西方国家,肯定会小瞧咱们,说不定还会瞎猜中美外交谁说了算呢。
接着,周总理又进一步说明:“你跟齐格勒说一声,第一件事,就是让他帮忙找一颗第三方的通信卫星租给中国政府。第二呢,在租用的这段时间里,卫星的所有权得归咱们中国政府,要是美国那边想用,得向咱们申请,还得交点费用。最后一点,租借的费用得公道,咱们可不当那个吃亏上当的傻子。”
熊向晖把周总理的三条建议告诉齐格勒后,齐格勒震惊之余连连感慨:“我头一回碰到这样的谈判高手……对于你们提出的要求,我完全没问题。还有啊,我真的很佩服你们,既聪明又能时刻维护国家尊严。”
如此一来,中美两边又就这件事情重新商量好了相关的事务安排。
美国那边把设备的图纸给了中国,还特地派了专家过来,亲自指导我们怎么安装那些设备。
中国这边呢,很快就响应了美国那边的需求,在短短不到一个月时间里,就把卫星站给建好了。
事后,中国这边只需要掏出大约60万美元来租用那颗卫星,这比原先说的一百万美元要少了很多。反过来,美国那边给了中国政府五十多万美元的使用费。这事儿最后在我们国家主权和尊严都得到保护的情况下,顺利解决了。